立即下载
陈世剑:青春无悔的扶贫路上追梦人
2020-05-06 08:55:23 字号:

红网时刻5月6日讯(记者 眭振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零陵区大庆坪乡,只要提到陈世剑这个名字,广大老百姓多有耳闻且赞不绝口。2018年3月,他向组织部门主动请缨,来到零陵区最为偏远与广西交界的省级贫困村——芬香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以来,陈世剑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仅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生态名村,让芬香古村发生了一场悄无声息的嬗变。

他是党员心中的“第一书记”

芬香村因两村新合并,两委班子不够团结,合村未合力不齐心,思想松散、作风慵懒、干劲乏力,就连村里开个会都时常凑不齐人数。2017年10月,10多位村民因为新建村级活动中心选址的事,还集体到省政府上访。

2018年3月,陈世剑初来乍到就倍感压力,“支部庸懒散,何谈大发展?”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扭转被动局面。村里的问题症结在党支部,治理就要从党支部开始。来到村里后,他担负起村支部第一书记的职责,组织开展“抓党建、强支部、聚合力”活动,从抓支委班子入手,推行“领导带头做表率、班子带领聚活力、党员带动当先锋”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召开“党务村务民主协商监督治理月例会”,运用“书记面对面”工作法,村里重要工作和重大开支均实行“四议两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陈世剑经常找村里的党员、小组长谈心谈话,利用召开组织生活会的机会,让大家敞开心扉、打开心结,有问题摆到桌面谈深谈透,在一线化难题、解民忧。三年多来,共征求意见建议300余条,解决各类矛盾和突出问题125件,促使支部“换血”、干部“洗脑”、党员“提能”,党员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得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幅提升。更为可喜的是,村里好几项悬而未决的历史矛盾也迎刃而解了。如位于潮水江自然村的新建村级活动中心于2018年6月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原老村委会办公地改建成古色古香的“芬香村游客接待中心”,还扩建了“思学楼”、“马鞍亭”及“土货销售中心”,并增设了一些健身设施,当初不理解的村民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另外,10多年未拉通的芬排连心路得以顺利硬化,芬香、排家洞两个自然村的车程由原来的1个小时缩短至15分钟。这些年,在党建工作引领下,村里的矛盾纠纷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户”,该村的党建工作连年在全区排名靠前,成为全乡“党建示范村”,相关经验得到市、区委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

眼看芬香村党建工作卓有成效,陈世剑却有了新的目标:“自己不能松懈下来,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要在村党员中培育出更多的后备干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让党支部彰显新气象、激发新活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他是群众心中的“编外村民”

相对于零陵区房产局副科级干部的称呼,陈世剑更喜欢别人介绍他是芬香村“陈队长”。用他的话说,打从第一天来到村里,他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芬香人,因为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而在群众心里,也越来越喜欢上这位“编外村民”。

其实一开始刚到村里,一些村民感觉他是来镀金的,干不了多久就会走,直到成功化解了一起起矛盾纠纷,给村民办成了一件件实事,村民们改变了看法。

2017年下半年,零陵区萍州罗汉果公司在村里收购了56户村民价值近23万元的罗汉果,说好在年底前支付货款,但直到2018年4月公司仍未履约。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种植户把矛头直指村委会,三天两头就去讨说法,处理不好就成为造成较大影响的信访问题。关键时刻,陈世剑站了出来,他给村“两委”干部打气,“只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会理解支持我们的,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他带领村干部,风里来、雨里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走遍了村里所有的村民小组长、在家的党员及罗汉果种植户,通过讲政策、说道理、辨是非,种植户的思想工作被做通了。两个月后,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了全部售果款。贫困户唐忠荣向他伸出了大拇指,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快就领到了这1万元血汗钱,这下小孩读大学的学费有着落了。陈队长你真不是来镀金的,是来为芬香村人民办实事脱贫致富的!”

还记得2018年9月初,天气骄阳似火、酷热难当,村里的猪圈更是蚊叮虫咬、臭味难闻,却出现一群人走村串户。原来是陈队长带着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对全村的土猪养殖补贴开展验收,为避免养殖户弄虚作假,他坚持到每个猪圈都要去看看,并利用这个机会,与贫困群众促膝而谈,拉家常、话产业、谈发展,征求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用了一周的时间,他们就走遍全村56户养殖土猪的家庭,及时发放土猪奖补款5万元,征求意见上百余条。老党员唐云仔感慨,“现在的扶贫工作动真格了,很久没看到作风这么实在的干部了!”

驻村三年多来,区、乡大大小小的扶贫会议,他从不缺席,对扶贫工作任务,他从不推给其他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日夜加班加点也要及时完成。他在驻村期间每天平均步行超过2万步,全村91户、382名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他如数家珍。大家也很信任这位“编外村民”,但凡有些烦心事、揪心事,村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找陈队长。几杯茶水,几条板凳,大家围坐在一起,从抱怨声中开始,从笑声中结束,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是家人心中的“脱产干部”

自从事驻村扶贫工作以来,他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时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还在家里用电脑办公,节假、双休加班加点也是常事。在父母、妻儿心中,他俨然就是一名脱产的村干部。

对于家庭,他是亏欠得太多,上有年迈体弱多病的父母,下有读小学的儿子。自从2018年第一年去扶贫时,他就向满头白发的父亲“保证”,干完这一年,年底就回来了,可这一干就是三年。2020年除夕的团圆饭上,看着儿子心事重重、欲言又止,年近古稀的老父亲动情地对他说,“儿呀,我也是一名党员,我和你母亲还可以互相照顾下,今年是扶贫决胜之年,村里的群众更需要你,你就放心地去工作吧!”

照顾父母、小孩的重担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她常常说:“自从老公驻村扶贫后,父母的起居,小孩的学习要一个人管,有时盼着一家人一起吃个饭,一个电话打来就要匆忙往村里赶”。小孩子也经常打电话问:“爸爸,学校里的作业不会做,快回来教我了。”每当这时,陈世剑只能默默承受,他又何况不想多花些时间陪陪家人,享天伦之乐。但正如他所说,“我们在干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事业,农村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得到彻底解决。这些年,亏欠家人的情和义,以后可以补回来,但一旦脱贫攻坚工作拖了后腿,就是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和乡亲们的期望了。”

前不久,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责任上肩、使命催征,他毅然放弃春节休假,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回到村里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让党旗在农村防疫一线高高飘扬。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组建了9支党员先锋服务队,按照“支部为主、党员先行、分片包干、各履其职”的工作机制,每天都游走在村里的大路小巷,敲响“老铜锣”、喊响“大喇叭”,有针对性地找相关人员开展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阻止村民宴请活动10例、劝散聚集和打牌现象38起,发放各类疫情防控宣传资料500余份,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疫情防控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为此,他连续一个月的时间都没回过家,有时在区里领些口罩也是电话向家人报个平安,连续蹲守在村、无畏风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要能挺身而出,在群众需要时肩负起这份责任。”

这些年来,妻子说归说,还是很理解他的工作,除了教师的分内工作,主动挑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懂事了不少,经常会打电话给他讲学习进步的好消息,劝他不要加班太晚,让他顿觉暖流涌动。

他是同事心中的“拼命三郎”

产业富、则百姓富,产业兴、则万事兴。他多次在村里会议上说,“都说大庆坪乡缺水、土质也不好,发展产业不易,我就是要战天斗地,就算不吃不喝,也要带领大家走出一条特色产业的路子”。陈世剑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该村制定“短期靠种养、中期靠林业、长期靠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

每年新春伊始,他就组织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一行赴广西永福县、全州县及市内宁远、江华等县对接扶贫产业,找项目、找技术、找市场。而如今,芬香村的农业产业百花齐放,累计种植杉树4万亩,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黄金百香果50亩、红薯(烟薯)300亩;利用稻田养殖禾花鱼1000亩,养殖龙虾、青蛙50亩,养殖肉牛200头、土猪400头、山羊1000只、鸡鸭3万余羽等。该村还联系区工商部门,注册了“大庆坪土猪肉”商标,芬香土猪的金字招牌香飘省内外。全村91户贫困户做到了“就业务工”或“一户一产”全覆盖,确保了稳定脱贫不返贫。

为了将村里的农副产品更好地销售出来,一方面,他找到了永州易购电商负责人,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对种养农产品开展点对点溯源销售;另一方面,还利用微信群、朋友圈发送信息,联系单位工会组团购买等方式,下大气力开展消费扶贫工作。为了给贫困群众省些运费,陈世剑每次回城里,都会将车后备箱塞得满满,无论是牛、羊、猪肉,还是鸡、鸭、青菜,只要群众有需求,他都会义不容辞,有时还义务帮忙送货上门,成了名副其实的土货销售员。几年下来,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近50万元,获得了基层群众如潮的好评和点赞。

为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他带领村里党员群众,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村落”这块“国字号”牌,跑资金、争项目、抓落实,筹集各类资金450万元,对核心景区进行保护式开发,新建了景观标志、思学楼、马鞍亭、土货铺、风雨亭、唱戏台,修缮风情民宿房10座、古旧民宅15座,打造传统文化学教基地1处,完成屋面传统立面改造35座,整合有序开发潮水江地下银河、排家洞岩洞天坑、猫儿岩水库等旅游资源。芬香村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乡村音乐节”、“摸鱼节”、“瑶汉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文旅活动,“养在深闺人未知”的芬香古村掀开了神秘面纱。去年,来村观光游客突破3万人次,成为全区乡村旅游的又一靓丽名片。

为培育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业,他带领扶贫工作队,“干”字当头,“攻”在实处,开展“百日攻坚行动”,与村里党员群众同吃、同住、同劳,从去年12月开始,仅用时93天,就完成了拉马岭生态农业综合体项目的500亩土地流转和平地、修路、栽种等工作任务,现项目(第一期)已种植油茶350亩,今年内还将新建200余平方米的农副产品深加工车间。项目能促进村集体组织每年稳定增收10万元以上,安排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务工100人。

看到陈队长的这股拼命劲,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同事,送给他“拼命三郎”的外号。扶贫工作队员尹国文很受感动,他说“虽然我年纪大了,现在受陈队长的影响,自己一刻也闲不住,要尽心尽力多为村里做点事情。”

在与陈世剑的交谈过程中,谈到芬香村,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也许是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这里的群众寄予太多的情感,也许是他太想推介这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他一再表示,“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功劳簿上,让成绩冲昏了头脑,芬香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任重道远……”

他就是这样一种人,成绩永远藏在心里,问题永远记在脑子里,干起事情来有初心、有方向、有动力。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主战场上,纵有千万个像他一样不负韶华、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我们的事业一定能繁花似锦、春色满园!

来源:零陵新闻网

作者:眭振华

编辑:单建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