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杨情陆)《爱在柳子街》自7月9日首映以来,影片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打动了省市专家学者,影评口碑也是一路高涨。很多本地评论家在看了这部电影后都忍不住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忠华说,最近永州有两部文艺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歌曲《走,去永州》,一是微文艺电影《爱在柳子街》。
歌曲《走,去永州》之所以火出圈,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关键词:“文化自觉”“时代语境”和“潇湘美学”。《走,去永州》一首歌中,把永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概括、提炼出来,融入到歌曲中,朗朗上口,能唤起本地人的美好回忆,唤起外地人的美好向往,这是最成功的地方。这不仅是文化自信,更体现了以词作者蒋建辉和刘兴国为代表的永州文艺家们的文化自觉。正是这种自觉意识,使得永州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记忆。“时代语境”是指这首歌能比较好地运用当下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和经典化的怀旧式歌曲曲式,循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绕梁,让人流连忘返,入心、共情,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潇湘美学”系指歌曲中弥漫着的柔情似水、缠绵悱恻的音乐情感,充分展现了潇湘艺术的美学精神。
《爱在柳子街》虽说是一部微电影,但是浓缩的情感和表现的张力都很大。电影以“酒”为“媒”,将阿桃和大强的人生经历和爱情故事演绎得美丽动人,展现了柳子街人(其实就是永州人)的美好人家、人情和人性。世事多变,而爱永恒——当然这种不仅仅局限于男女或两性之爱,更是沧桑人世的相互信任、相互搀扶、相互鼓励的淳朴挚爱。
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周甲辰表示,微电影《爱在柳子街》以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柳子古街为背景,演绎现代情感故事,呈现永州人身上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他们即便身份低微,也要坚守道德准则;即便遭遇无数困难与冷遇,也要默默努力;即便自己处境艰难,也要主动帮助他人。《走,去永州》以铺陈提问的方式,展现具有代表性的永州历史故事与人文景观,构建极具文化意味与审美张力的意境。在“走,去永州”的声声呼唤中蕴含永州人强烈的文化自信,也蕴含身处他乡的永州游子深刻的故园情结,同时还蕴含现代人对精神故园执着的向往与追寻。这两部作品在同一时期出现,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表明永州文艺人不仅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而且对于家乡历史文化有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表明他们在宣传与弘扬永州文化方面,既具使命感,亦具紧迫感。因此,永州文艺未来可期。
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杨增和说,最近一首《走,去永州》不同版本和传唱方式唱火了,推出微电影《爱,在柳子街》,也广受好评。歌曲内容的地方元素、旋律婉转悠扬、不同受众群体主动参与,集体歌唱与个体性主位的个性表达。微电影以酒的故事为线索,以柳子街上一个小酒馆为叙事空间,书写一对夫妻从爱情到友情的复杂情感嬗变过程,表达了普通人的艰难创业历程,呈现了女主人勤劳善良的人性之美。歌曲与微电影载体通过网络媒介赋权推广,不断传达和强化受众对永州感性认知、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达到了永州独特文化的裂变传播效果。
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中瑜表示,最近永州一首歌与一部微电影颇为引人瞩目。歌曲《走,去永州》一炮走红,它不仅高度概括了永州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貌,还用朴素简单的语句唱出了身在他乡永州游子的心声,因而演绎出本地多种克隆版本。微电影《爱在柳子街》是纯民间运作,以平民视角讲述平民故事,在较短的时间内诠释了三个人二十年的友情、爱情与婚姻的蜕变,没有瀑布般的跌宕起伏,却似清泉般的汩汩流淌滋润观众的心灵,让人被蕴含在琐碎生活细节中的大爱感动、感染。这两部文艺作品的相继诞生,不仅体现了永州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彰显了导演杨守信作为一个专业电影人对永州“一见钟情”的挚爱。相信通过它们的带动,永州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会顺势而为,再接再厉,积极创作,从而产生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
来源:零陵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情陆
编辑: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