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蔡再明 唐高翔)盛夏时节,走进零陵区南津渡街道牛皮滩、仙神桥等乡村,道路干净整洁,院落优雅宜居,池水碧波荡漾,一幅阡陌纵横、青翠宜人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零陵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保护同步协调发展,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持续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确保耕地数量质量并举、生态环境良好。
严格保护耕地数量。该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区包乡、乡包村、村包户”“三包”责任体系,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有效模式,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
提升耕地质量。持续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用地分类管理和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2年以来,该区总投资8.7亿元,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0.03万亩。同时,推动集中育秧、大垄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耕种模式,全区早稻集中育秧23万亩。
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加强对农村土地的整理,积极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合理开发冬闲田,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提升耕地供给面积。注重“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2022年以来,全区连片整治6万余亩耕地,荣获“全省耕地抛荒治理先进县区”。作为全省的农业粮食生产大区,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5万亩左右。
加强耕地生态保护。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推广机械深松、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种植绿肥等技术,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加强生态涵养与修复,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持续推进石期河、梅溪河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停200余家污染企业,全面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质效,有效降低土壤环境风险。
健全耕地管护机制。该区全面推行农村党员“137”包户责任制和耕地保护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和对保护耕地的地方奖励,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农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等参与农田建设运营,分享合理收益,提高建后管护水平。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蔡再明 唐高翔
编辑:郑志祥